• 第29期
      第29期A1版 第29期A2版 第29期A3版 第29期A4版 第29期A5版 第29期A6版 第29期A7版 第29期A8版
  • 第30期
      第30期A1版 第30期A2版 第30期A3版 第30期A4版
  • 第31期
      第31期A1版 第31期A2版 第31期A3版 第31期A4版
  • 第32期
      第32期A1版 第32期A2版 第32期A3版 第32期A4版
  • 第33期
      第33期A1版 第33期A2版 第33期A3版 第33期A4版
  • 第34期
      第34期A1版 第34期A2版 第34期A3版 第34期A4版
  • 第35期
      第35期A1版 第35期A2版 第35期A3版 第35期A4版
  • 第36期
      第36期A1版 第36期A2版 第36期A3版 第36期A4版
  • 第37期
      第37期A1版 第37期A2版 第37期A3版 第37期A4版
  • 第38期
      第38期A1版 第38期A2版 第38期A3版 第38期A4版
  • 第39期
      第39期A1版 第39期A2版 第39期A3版 第39期A4版
  • 第40期
      第40期A1版 第40期A2版 第40期A3版 第40期A4版
  • 第41期
      第41期A1版 第41期A2版
  • 第42期
      第42期A1版 第42期A2版 第42期A3版 第42期A4版
>

第34期A4版

环保对于文明的意义--《崩溃》 读后感
  《崩溃》是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所著的一部对历史上各类文明的兴衰进行探讨分析的一部巨作。本书除了拓展了我人文方面的视野外,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关于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文明重要性的分析,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这让我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我们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续存非常重要。以下是我对书中描绘的海地以及现实中蒙古现状所产生的所思所想。 
  伊斯帕尼奥拉的两极。伊斯帕尼奥拉岛是加勒比海中的第二大岛,岛上有两个国家,从高空俯瞰会发现一条肉眼可见的国境线,其东半部分是拥有蓊蓊郁郁森林满是绿色的多米尼加,西半部分是一眼望去光秃秃浅黄色的海地。海地,是目前世界最穷困、悲惨的国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下,国家在黑帮、土匪恶霸“统治”下处于崩溃之中。与之相反岛另一侧的多米尼加近年来在与我国一带一路的合作下正蓬勃发展。造成如今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但环保因素在其中起了最基础的作用,两国的统治者对于环境保护政策的态度截然不同,海地独裁者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对森林滥砍滥伐,他留给海地人民的是个千疮百孔人人吃土的烂摊子。而多米尼加领导人却钟情于保护森林,为多米尼加今天的发展留下了坚实的基础。两个国家对环境的政策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了两国的兴衰。在我看来,国家就像一艘船,安全航行需要舵手掌控正确的方向,而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正确的方向。
  乌兰巴托的夜。乌兰巴托的夜是蒙古国一首优美的歌,歌词中宁静美好的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在现实中却逐渐找不到了。多年来,蒙古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过度放牧让牛羊规模无序扩张,矿山新开一座又一座与大自然争夺水资源,这两者都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国的荒漠化程度一天天加重,近十年里蒙古发生的沙尘暴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4倍,环境的恶化呈现出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如果蒙古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等矿产采完,牛羊没有草吃,只留下一地沙土后,这个国家的人民该何去何从?到时候不止蒙古受荒漠化的影响,周边国家也会深受其害,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我国北方如今的沙尘暴就是一个预警。希望蒙古人民能及时遏制住荒漠化的进程,早日回到那个宁静的乌兰巴托。
  大国的担当。海地的滥砍滥伐和蒙古的荒漠化在我国也是存在过的实际问题,生态环境事关文明兴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居安思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课题,面对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及时意识到严重性,以极大的魄力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三北防护林等各种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或大型工程,从以前大量进口国外垃圾到2021年完全禁止洋垃圾入境,从2005年20%的生活废水处理率到2021年97.89%处理率,十几年来,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面积持续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了明显逆转,种种利好情况表明我国在破坏环境的道路上已经悬崖勒马,环境开始向着变好的方向转变,这是我们中国的“讲担当”。
  地球需要我们每一个去参与保护,相信正如书尾所言:即使每一个人只能付出绵薄之力,也有机会扭转乾坤,让人类的明天变得更好。
 
学雷锋,树新风--读《雷锋日记》有感.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每当这句话在我胸中激荡,我就不禁想起当初读过的《雷锋日记》。
  雷锋精神概括地说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英雄主义、社会文明的结合。雷锋精神反映的是人民的精神追求,代表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具有永恒的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雷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表现出的是一个革命战士、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奋斗的精神。
  学习雷锋到底是学什么?这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雷锋精神”,你就能得到如下答案: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艰苦朴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是很习惯并接受这样的语言和句式的,而今天,如何让那些关注自我、强调个性化的人,让那些在富豪排行榜、娱乐明星绯闻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理解并接受“雷锋精神”呢? 
  “雷锋精神”要跨越半个世纪屹立于新时代,依靠的恐怕不是每年的“学雷锋日”,纪念日只是一种提醒,唯有用超越历史时空,超越政治、文化的语言来解读“雷锋精神”,释放“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人性光辉,“雷锋精神”才能真正长久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心灵。 
  雷锋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互助友爱,所以,他将自己的手套送给在寒风中呵着手取暖的老人,他“好事做了一火车”却不留姓名。雷锋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精神,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是社会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务岗位,所以,他爱岗敬业、公而忘私。雷锋是懂得感恩的人,这个从贫穷苦难中走出来的苦孩子,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爱,这是他“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的思想根源。
  雷锋之所以成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体现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坚持,让“雷锋精神”跨越时代。 
  社会发展到今天,用新时代的眼光来观感,我们需要怎样的雷锋精神?我要说,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变化和困惑,雷锋的名字永远刻在我们的心头,他的精神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永远的指南。在我们中心,雷锋精神如影随形。其实公司不也有很多很多像雷锋一样的同事吗?在上市工作中,各个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努力,为了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为了上市的钟声成功敲响,无论是生产一线的员工,还是后勤保障的员工,无论是上市小组的人员还是其他财务人员,大家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面对无数挑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上市目标,这不就是大家发扬“雷锋精神”,践行“守正道、讲担当、艰苦奋斗、追求卓越”企业文化的实例吗?
  “雷锋精神”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当好人,做好事;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要爱岗敬业。一位日本企业家这样感叹:“雷锋仅20几岁就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成为伟大的英雄,对人类是有贡献的。学雷锋无国界之分,把雷锋精神引进我们公司,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会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产生巨大的效果。” 
  3月5日是雷锋纪念月,但我们绝不能只在3月才想起“学雷锋”。因为学雷锋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微之处。因此,让我们把这样的传统美德当成责任和义务,融入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后感
  《研 究 是 一 门 艺 术》作 者 Wayne C.Booth、Gregory G.Colomb、Joseph M.Williams分别为芝加哥大学与弗吉尼亚大学退休教授。该书介绍了一种环形研究的技术过程及注意方式,并建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报告撰写体系。
  作为一本描述如何建立研究目的、控制研究过程并书写最终报告的技术文学类书籍,其中让人感触较深的一句话为“去找寻好的问题、严谨的资料、好的答案和支持这个答案的论证,并仔细地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要想获得技术工作的成就,必须学会寻找好的问题,即对公司经营或发展业务有意义且亟待解决的事项。
  好的问题(或事项)可以是一个切入角度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它指引着个人的工作方向。在寻找到好的问题后,需要进一步针对问题去寻找严谨的资料,即分解问题的背景与原因,尝试真正认识问题的本质与本源。
  在认清问题后,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或去学习新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将问题变为一个潜在的可行方案。最后,用理论或实际工程的数据去分析和量化方案并用清晰而简练的语言将上述步骤综合为一个实际的技术解决方案。
  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最怕的是无法提出有效的问题,其次是无法将问题转变实际的技术解决方案。随着行业与公司的发展,环保的发展最终将从一般生产劳务转向高技术附加。在整体转变中,技术人员如何系统性的思考与学习将是关键之一。《研究是一门艺术》这本书以三位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很好地描述了一个技术工作者的工作路由与重点关注事项。
  借用本书的一句话作为对技术工作的定义,“做研究并非想在有熟悉目的地、有清楚标志的路径上游历,比较像是在茂密的森林中摸索,迂回地寻找着某个在未 寻得之前不知为何物的东西。
军信之春: 一抹山间新绿
  “戴好安全帽!”“注意安全!”七色太阳光汇成耀眼的白光,照耀着天空中的白云,在公司西南角的一处山坡上,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走近一看,山间密林中人头攒动,只见一支身着绿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六七十人的队伍正挥舞着锄头和铁锹在山林中种植金桔树、蜜桔树和其他果树苗。
  原来这是湖南军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内部员工参与的一次植树节活动。响应两会号召,这个企业用一片热忱之心和不忘的环保初心,纷纷种下一棵棵充满希望的小树苗。三月,人们植树正忙,这也意味着2023年的春天已经到来。
  这个春天的到来,最开始是悄无声息、温润含蓄的,等你彻底感受到它,乍寒全无,春意已暖。当清晨伊始的时候,从市中心驶入的垃圾转运车就已经行驶在长沙市桥驿镇山间道路上了,在和煦晨光中,落在车上的小蜜蜂,带来了山里的最新的消息。在叠岭层峦的村庄,身着燕尾服的燕子不知不觉中飞入在寻常百姓家,这些小精灵掠过电线,就像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公园路两旁的茂密苍翠墨绿的树林绽现黄绿新芽,在阳光下的树梢上跳跃着浅绿色的光。
  当车辆驶入军信股份时,会看见隐逸在黑麋峰山林中厂房和直插云霄的军信环保烟囱旁,一棵经历了去年酷暑寒冬的老树,结了一满树的白花;去灰渣填埋场道路旁的陡壁下,深红色的红檵木和紫荆花开满山涧。附近北山踏春郊游的小学生们,有的追逐打闹着,有的一家人在春光灿烂的花草丛中享受美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就是军信之春!
  今年的这个春天,正如习总书记的教导所说,“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坚强斗争,中国大地最终迎来了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春天,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预示着生机勃勃、向上和希望。而在这个春天,需要重新燃起希望和焕发生机的不止是世间的万千生物。
  我们始终相信,以人民的福祉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像宇宙运行的规律一样,永远不断、稳如磐石。
军信之春,是苍绿色中生出的新绿,企业的生命,如同万物复苏和新老交替一样顽强生长,周而复始,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这个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传来了平江项目开工和浏阳项目中标的消息。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公司借上市东风,一定会不负时代机遇,打造更多高品质环保项目,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军信咏梅
诗/冷昌府
严冬霜雪蓄为劲,
晓春一树天下春。
逆境不折暗下力,
时到必能傲众生。
天净沙—— 记护绿植
诗/廖荣智
 
晴空艳阳东风,
绿衫白首寻踪,
协力挥锄奋勇,
新得一梦,
碧林来日相逢。
信仰与爱
诗/邹潺
若太阳是你,
我便向着黎明,
向着黎明挥舞,
在浪与沙淘中奔跑,
奔跑,朝向着今天与明天
的日出,
不畏惧那些狂风和骤雨,
不畏惧,
不畏惧苦难和艰程,
若太阳是你,
纵是燃烧我自己,
燃烧,也在所不惜!
若月光是你,
我便朝着星空,
朝着星空寻找,
在暗与浩渺中闪烁,
闪烁,照亮着黑夜与星河
的边角,
不害怕那些深渊和寂静,
不害怕,
不害怕冰冷和孤独。
若月光是你。
纵然湮没我的心。
湮没,也在所不惜!
  • 第29期
      第29期A1版 第29期A2版 第29期A3版 第29期A4版 第29期A5版 第29期A6版 第29期A7版 第29期A8版
  • 第30期
      第30期A1版 第30期A2版 第30期A3版 第30期A4版
  • 第31期
      第31期A1版 第31期A2版 第31期A3版 第31期A4版
  • 第32期
      第32期A1版 第32期A2版 第32期A3版 第32期A4版
  • 第33期
      第33期A1版 第33期A2版 第33期A3版 第33期A4版
  • 第34期
      第34期A1版 第34期A2版 第34期A3版 第34期A4版
  • 第35期
      第35期A1版 第35期A2版 第35期A3版 第35期A4版
  • 第36期
      第36期A1版 第36期A2版 第36期A3版 第36期A4版
  • 第37期
      第37期A1版 第37期A2版 第37期A3版 第37期A4版
  • 第38期
      第38期A1版 第38期A2版 第38期A3版 第38期A4版
  • 第39期
      第39期A1版 第39期A2版 第39期A3版 第39期A4版
  • 第40期
      第40期A1版 第40期A2版 第40期A3版 第40期A4版
  • 第41期
      第41期A1版 第41期A2版
  • 第42期
      第42期A1版 第42期A2版 第42期A3版 第42期A4版
>
第34期A4版
  • 环保对于文明的意义--《崩溃》 读后感
  • 学雷锋,树新风--读《雷锋日记》有感.
  •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后感
  • 军信之春: 一抹山间新绿
  • 军信咏梅
  • 天净沙—— 记护绿植
  • 信仰与爱